首页 » 牛文 » 正文

又一个十年

admin 15年前 (2010-12-30) 牛文 1784 views 1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薛法根

1988年,我踏上工作岗位;1998年,我刚到而立之年,就幸运地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;1999年,幸运之星又一次降临,我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名教师。但我深知,从教仅仅10年的努力远未达到“名特”教师的水准,更多的是一种机遇的垂青而已。要让这两顶桂冠名至实归,或许还要经历10年的磨砺,甚至不止一个10年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一项项行政管理事务,占满了我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时间。我先后担任了学校的副校长、校长,忙碌的事务塞满了每个工作日,就像一个陀螺,整天转个不停,却又似乎在原地打转。俗话说“时间换空间”,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学习、去思考、去实践的。好在我从小就是一个勤奋的“拾荒者”,母亲每个夏日的早晨都拉着我和妹妹赶在上学前割满一篓青草,让我懂得只要想做,时间总是有的,关键的是看你能不能勤于—— 

拾起时间的碎片

2001年,我担任舜湖学校的校长,还兼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。在狭小的彩钢板搭建的办公室里,常常人来人往,电话铃声时不时地响起来。刚想坐下来批改作业,或者看点文字、写点东西,就会有事情找上门来,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,办理那些琐碎却又必要的事务。“你改变不了环境,你就改变自己。”我努力调节着紧张而又忙碌的校园生活,从中寻找时间的空隙,一空下来就马上打开书本,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,静下心来阅读。苏霍姆林斯基的《给教师的100条建议》,就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,被我利用这些时间的碎片悄悄“蚕食”了。尽管有时还来不及看完一条建议,就要合上书本去做其他的事情,但总有那么多的时候,可以尽心阅读。那种翻阅书籍时的墨香,在嘈杂的时光中显得更加优雅。我的办公桌上总放着几本书和杂志,一有空就随便翻翻。一部部教育理论专著便在这些忙忙碌碌的日子里,在我的手中一页一页地翻过。如今,我每逢外出,随身总要带一本书。偶尔没有携带,便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至于每天晚饭后的2小时学习,更觉得是一种享受。哪天没有看书,连觉也睡不踏实。

不仅仅是读书,写作也是如此。有人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,没有时间写论文。的确,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,在学校有忙不完的工作,在家里也有忙不完的家务,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。然而,我利用那些零零碎碎的时间,却写满了60多个笔记本,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章,发表在各级报刊。我喜欢将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,及时记录在本子上;将平时在校园中看到的现象,发现的问题,用简略的文字写下来,并作出自己的思考;将阅读书报时看到的精彩言论,随手记下来。备课时遇到难题,有时在睡觉时突然有了灵感,想出了妙招,也会从被窝里爬起来写一写。有人惊讶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新点子,其实那是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。从来没有人,聪明到可以不读书、不思考,就可以有新思想、新点子。在本子上记录、写作,实在是一个用笔思考的过程。教育教学中的琐事、烦事、难事,只要经过静心“笔思”,总能理出一些头绪,找到一些门道。更重要的是,用笔写作、思考的时候,可以让焦躁的心静下来,平心静气地想一想,避免了冲动与莽撞,处理得更加妥帖一些。《莫要被边缘化》、《知人知己》等面向教师的专题讲座,就是在笔记本上完成的对教育现象的解剖分析。随便翻翻,顺手写写,将零碎的时间捡拾起来,将零散的思想凝聚起来,你慢慢会发现,你有了一双教育的慧眼,眼中所见,莫不是教育。于是,你就具有了真正的教育意识,整个世界将为之而改变!

从教之初,我潜心揣摩名家的课堂教学,从他们的一招一式中猜测背后的真实意图,领会其中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。贾志敏老师的三盒作文教学录像带,我不知看了多少遍,经典的“台词”几乎烂熟于心。我偷偷地模仿,将他们的精妙的设计、精彩的点评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,每每都有意外的惊喜。“文章自得方为贵,衣钵相传岂是真?”教学最可贵的是要有自己的创造,而不仅仅是模仿。导师庄杏珍老师告诫我:“要有自己的主心骨!”于是,我逐渐从模仿走向融合,从融合走向借鉴与创新,找回了自我。2001年,我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设想,《螳螂捕蝉》一课初现组块教学的独特魅力,词串识记、复述表演、情境写话,三大教学板块清晰明了,简约大气,教师教得轻松,学生学得扎实,一时博得好评如潮。“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。”不重复别人,一般容易做到,不重复自己却很难。成功的范例、成熟的经验,既可以成为自身的优势,也可能成为自己的定势,埋下固步自封、停滞不前的隐忧。教育的“秘密”在于不可复制,既要不重复别人,更要勇于—— 

不做重复的自己

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重复自己。有的人教了10年,其实只有一年的水平,因为他简单地重复了9年,熟是熟了,却失去了教学的激情与创造。而有的人教了一年,却有了别人10年的水平,因为他每天都有所创新、有所发展、有所进步。如果你听到别人的言论感到新鲜,看到别人的课堂产生惊叹,那只能说明你已经落后了。为此,我常常有种紧迫感,时时告诫自己:不要重复昨天的自己!就是教同一篇课文,每次都要有新的发现,都要有新的创意。面对不同的学生,不同的环境,不同的心境,教学就有了不同的状态,常教便能常新。

2008年,我教过三次《番茄太阳》。第一次在南京,我将教学重心落在“这是怎样一个盲童明明?”学生从文中描述明明的语段中,读出了“美丽、善良、富有爱心、乐观、坚强”等盲童的形象。教学中师生各抒己见,情趣盎然。然而细细琢磨,这个问题游离了文本的主题“心中有了快乐,光明无处不在”,教学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上,未能深入到文本深处,读到作者隐藏其中而没有说出来的话。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,实质上缺少思维的深度与情感体验的厚度,是学生原有阅读理解水平的重复,因而教与不教的差异不大。于是,第二次在广州执教时,我将教学的着眼点落在了“番茄太阳”这个核心词语上,紧扣对“番茄太阳”这个名字的含义,引导学生由表及里、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其中包含着的丰富含义:第一层理解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”;第二层进一步感悟“番茄太阳”这个名字对于一个盲童的特别意义;第三层从名字联想到明明的笑容,引申出笑脸才是最美的“番茄太阳”;第四层引申出“番茄太阳”不仅仅是最美的笑容,也是挂在“我”心中的一轮太阳。由此,围绕题眼,学生解读出了“最美的名字”、“最美的笑容”、“最美的太阳”,理解力、感悟力得到了新的发展。然而,第三次在杭州上课时,却出现了意外。学生无法理解一个失明的盲童还能有如此积极、乐观的人生态度,都以为这是虚构的故事,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态。一个学生当场就说:“假如我失明了,真是生不如死。”可以说代表了在场学生的基本态度。于是,所有的精美设计一下子都失去了意义。我处乱不惊,让那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:假如你是一个盲童,虽然你失去了一双眼睛,但是你还有一双手,你可以用手摸一摸黄瓜、番茄,你能感觉到它们吗?那双手,其实就成了你的眼睛啊!虽然你失去了一双眼睛,但是你还有一对耳朵,你可以用耳朵倾听这世界上奇妙的声音。这时,耳朵就成了你的眼睛!……转换了一个思维的方式,从另一个角度来体验,学生渐渐地受到了感动,终于发出了感人肺腑的话语:“虽然我失去了一双眼睛,但是我还拥有一颗明亮的心!”因势利导,缘学而教,“点亮了学情”。学生在课尾写出了这样的感言:“心底有了光明,快乐还会远吗?心底有了快乐,幸福还会远吗?心底有了幸福,春天还会远吗?”、“心底有了番茄太阳,灿烂的笑容还会远吗?心底有了番茄太阳,美好的生活还会远吗?心底有了番茄太阳,幸福的人生还会远吗?”我为学生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自豪!同样的课文,不同的课堂,充满了智慧的挑战。唯有不因循守旧,不断否定自己,才能获得新的超越。

一篇课文如此,篇篇课文都应如此。有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,就只选适合自己的课文上示范课,唯恐“失手”。但常态的教学中,不管什么样的课文,你都得教好。敢于挑战自己的弱项,是不重复自己的最好证明。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》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,一读就懂,没啥可教的,令人无从下手。我在备课时,一度也没有头绪,处于焦虑之中。但我坚信:总有一种办法可以教得好,只是现在还未找到。经过两个多星期的酝酿,在临上课前的晚上,我终于找到了教学议论文的组块方式,提了四个核心问题:你信吗?你了解吗?你比较过吗?你这样想过吗?真正体现了“只教不懂的,不教已懂的”这样的教学主张,将这篇一本正经的议论文教得清简朴实,妙趣横生。挑战自我,寻求突破,让我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重生,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,更加逼近教育的真谛!

生活本来很简单,往往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了。智慧的教学恰恰能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,智慧的教育生活也是如此,我乐于—— 

过一种简单的生活

10年,我们的教育生活越来越匆匆,越来越显得烦燥,甚至焦躁。我常常想:是什么让我们的心静不下来?是什么让我们忙忙碌碌,却又碌碌无为?概而言之,是教育的名利迫使我们急功近利,妄图今天栽树明天结果。在我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的时候,在课堂里和学生们一起阅读、一起讨论,其乐融融。然而一旦遇到检测、考试,本来闲适的教学节奏就被彻底破坏了。其他班级的语文教师捧着一张张练习卷进班级打“题海战”,明知不可为,却仍然让学生在题海中折腾。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唯恐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在后面,有失教师的颜面。假如没有考试,假如没有分数,我想没有哪一个教师愿意“牺牲”学生。在这样的氛围里,不多做一张练习卷,不多占一节课,无异于另类。但我相信自己的日常教学,相信自己平时课堂上所下的功夫,把练习卷悄悄地压在了柜子里。尽管有几次考得不如别人,但我依然感到值得。教育,不能只想着当下的分数,要想到学生一生的幸福。拒绝功利,还教育一片纯净的天地;坚守自己,给学生一个成长的空间。如此,我们的教育生活就变得纯粹,变得可爱了。

其实,教育之累,学习之苦,莫不因功利使然。学校开展的活动五彩缤纷,令人眼花缭乱,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应景活动,更是让人应接不暇。偶尔到一个学校去听课,发现一个五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《高大的身影》封面上陶行知先生画像的两只眼睛被挖掉了,细问之下才知道,原来学校要他们背诵书中有关陶行知先生的事件,准备参加“学陶师陶”知识竞赛。由于背诵实在太枯燥太繁琐太无聊,该生就把这股怨气发泄在了陶先生的画像上。读读陶行知的故事,本来是一件陶冶人的好事,然而一旦掺杂了“知识竞赛”,就变异了,成了一件折磨人的苦事。像这样异化了的教育活动,在校园里可谓是比比皆是。学校成了各式各样功利活动的跑马场,繁杂而又喧闹,唯独缺少了那一份读书的宁静与淡定。为此,我深深地忧虑,更为那种看不见的功利主义弥漫整个教育而时时焦虑不安。让校园安静下来,让课堂沉静下来,让师生从从容容地沉醉于教与学之中,过一种简单而优雅的教育生活。这,应该不是一种奢望!

不知不觉,已过不惑之年的我,但却常常困惑。踏上第三个10年的旅程,我的教育梦想依然年轻……

本文转载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eeee2770100k88d.html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发表评论